十一智

十一智
﹝出大般若經﹞ 〔一、 世俗智〕, 謂世間有漏之智, 不能出離生死, 故名世俗智; 亦云名字智, 謂但有其名, 而無其理也。 (有漏者, 謂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) 〔二、 法智〕, 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諦下, 苦法等無漏之智, 能斷欲界見惑煩惱, 故名法智。 (無漏者, 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見惑者, 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也。 ) 〔三、 類智〕, 謂色界、 無色界四諦以欲界四諦比類而觀, 從是斷上二界見惑, 發苦類等無漏之智, 故名類智。 〔四、 苦智〕, 苦即逼迫之義。 謂觀五陰等法, 以無常、 苦、 空、 無我得無漏智, 故名苦智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無常者, 謂五陰之身, 終壞滅也。 苦者, 謂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。 空者, 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, 畢竟不有也。 無我者, 謂四大各離, 何者是我也。 ) 〔五、 集智〕, 集即招集之義。 謂觀見、 思煩惱之因, 而能招集生死之果, 得無漏智, 故名集智。 (見、 思者, 見即見惑也, 思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也。 ) 〔六、 滅智〕, 滅即斷滅之義, 謂斷滅見、 思煩惱, 得無漏智, 故名滅智。 〔七、 道智〕, 道即能通之義。 謂戒定慧之道, 能通至涅槃; 依此而修, 得無漏智, 故名道智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八、 他心智〕, 謂知欲界、 色界, 現在心、 心所法及知無漏心、 心所法, 故名他心智。 (心、 心所法者, 心即心王, 心所即受想行等也。 ) 〔九、 盡智〕, 謂我見苦已, 斷集已, 證滅已, 修道已, 如是念時, 得無漏智, 故名盡智。 〔十、 無生智〕, 謂我見苦已, 不復更見; 我斷集已, 不復更斷; 我證滅已, 不復更證; 我修道已, 不復更修。 如是想時, 得無漏智, 故名無生智。 〔十一、 如實智〕, 謂於一切法如實正知, 無有罣礙, 是佛之智, 故名如實智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